每5分钟一次!微信、淘宝、QQ、美团要干啥?
作者:编辑 日期:2021-10-14 分类:业界
便利用户与侵犯隐私之间是有界限的,应当尊重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。方便之门不是偷窥之门,绝不能放任APP偷窥用户。监管部门要提高技术水平,不能监管对象“开跑车”,而监管人员还在“蹬自行车”,应依法加强监管,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
一直怀疑被APP偷窥的消费者似乎找到了证据——近日,有网友利用苹果iOS15的“记录APP活动”功能,发现美团APP连续24小时对其定位,每5分钟一次。该网友忍不住问:“太恐怖了,这是要干什么?”
拥有12亿用户的微信同样被发现在后台反复读取用户相册。此外,还有多名用户通过“记录APP活动”功能,发现淘宝、QQ、微博、搜狗输入法等都在后台对用户反复定位或读取相册。
对此,微信回应称这是系统在相册发生内容更新时通知微信,提醒微信提前做准备,这明显是变相承认读取信息属实,只不过初衷是“方便用户”。美团“工程师”回应重点落在该款读取软件系境外人员研发,安全性和保密性存疑,但并未否认真实性,只是强调大部分主流APP都会被检测出此类情况,自己不是唯一的“出头鸟”。
一段时间以来,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已不是新闻,主管部门曾多次通报相关案例。有些企业涉嫌打着“方便用户”的旗号,凭借技术优势过度收集用户信息,而用户对此一无所知,或者找不到真凭实据。这次引起轩然大波,一是因为主流应用涉及众多,且读取太过高频;二是普通消费者终于有了看得懂的工具,技术抓住了技术的小尾巴,用户这才发现APP居然对自己爱得如此“深沉”:美团每5分钟定位一次用户,操心的老父亲惦记晚归的女儿也不过如此;微信在后台多次悄悄读取用户相册,让总想翻看孩子日记的老母亲羡慕不已。可是,父母关心孩子是血脉亲情,且不会随意越过子女隐私的边界。
难道APP背后的企业比亲爹亲妈更关心用户?显然不可能。那就得追问,APP24小时定位用户意欲何为?谁来监管?消费者如何维权?
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是一种内卷,为了提升用户体验,不考虑用户成本随时唤起随时收集。收集的信息越多,用户画像就越精准,能开展的经营活动就更多,获利更丰厚。还有一小部分企业是因为无知或者懒,利用现成的集成服务开发APP,其中内嵌了信息收集功能,可能它自己都不知道。当然,根本原因是此前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用户信息收集行为,企业越界不犯法,很少受惩罚,缺少整改的意识和动力。
近几年,国家连续出台一系列保护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的法律法规。数据安全法已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,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于11月1日起施行,其中明确收集个人信息,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;处理个人信息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,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。即使有用户授权“始终允许”APP收集信息,但用户不可能时刻看照片,也不会一直点外卖,并不需要APP随时待命,APP要求的“始终允许”实际上违背了上述“最小”原则。
对于部分顶风作案的APP,监管部门应要求企业自查自纠,及时整改,将此次曝光作为一次普法、执法的契机。同时,监管部门还要提高技术水平,不能监管对象“开跑车”,而监管人员还在“蹬自行车”。应用商店和第三方平台也应当负起主体责任,帮助用户和监管部门发现违规操作。便利用户与侵犯隐私之间是有界限的,应当尊重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。方便之门不是偷窥之门,绝不能放任APP偷窥用户。
猜你还喜欢
- 2022-12-28微念与李子柒达成和解:李子柒复出
- 2022-12-27李国庆逃离北京去杭州了
- 2022-12-08第一家核酸公司开始破产了
- 2022-11-09中国第一大微商TST涉嫌传销案听证会结束
- 2022-10-24聊聊“文章代写”这个传统网络项目
- 2022-10-19加完客户微信,第一句话发什么?
- 2022-10-10慧聪网深陷破产风波?
- 2022-09-30打击网络赌博,菲律宾将遣返4万中国公民
- 2022-09-29警务大V大漠叔叔从公安离职
- 2022-09-16 张大炮最近非常焦虑
- 2022-07-18解密一个话费慢充的灰产项目
- 2022-06-22中国人月收入真实数据